陪孩子走過青春期的情緒風暴
- 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 God's Idea
- 1月6日
- 讀畢需時 11 分鐘
已更新:1月11日
馬永年、梁婉華博士夫婦
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
2024年全球賣座的動畫電影《腦筋急轉彎2》,主角萊莉從小就允文允武,並且心地善良、個性溫柔又乖巧。但就在滿十三歲的當天晚上,大腦的控制中心被改造升級。隔天醒來後,整個人都變了。在萊莉的個性群島裡,友誼島看起來變得又大又近,家庭島則小到需要望遠鏡才能看見。過去那位單純、可愛的女孩,情緒反應變得像是難以捉摸的風暴,因為她進入了青春期。

不是叛逆的風暴時期
這一代的青少年父母──可能就是你和我──自己在青春期時,或多或少聽老師們提到:「你們這些叛逆的青少年…… 」,所以青春期就是叛逆期嗎?看起來叛逆的特質,以及衍伸出來的問題,使得青少年成為歷久不衰的關注焦點。
1970年代以前對青少年的觀點是,他們正處於要與父母切割依附關係、追尋獨立成長的階段,因此張力與衝突是必然的,也是必要的。
既是必然的,為人父母及照顧者就只能接受事實,戰兢地面對這煎熬的過程。在過去,性荷爾蒙被視為種種改變背後的始作俑者。畢竟青少年在生理上的改變,包括骨骼、肌肉、脂肪的比例及分布,鬍鬚、喉結、胸部等不同變化,以及青少女的生理期,都與性荷爾蒙分泌增加有關。因此把青少年情緒起伏的現象與性荷爾蒙關聯起來,是最自然的推論。
然而,研究慢慢發現,多數的青少年與父母相處得還不錯,而在少數有衝突的關係中,其實大部分在兒童期就存在親子間互動的困難。那麼風暴、壓力、叛逆,真的是轉大人的必經階段嗎?
進一步分析後發現,早期學者的推論是基於臨床上的觀察,但這些個案並不具代表性,往往是有嚴重親子衝突的少數。另外,從誰的觀點看青少年是在叛逆?當然主要是父母親!看著乖巧可愛的孩子日漸成長,卻又在一夕之間突然變得難以捉摸。但如果是問青少年呢?他們很可能會說:「我只是說出我的想法而已!」
終於,隨著功能性磁振造影(fMRI)的出現,1990年代開始應用在對人腦的研究,探索大腦功能與結構之間的關聯性,而對青少年大腦的研究,更是僅約廿年左右。研究顯示,性荷爾蒙確實與情緒有點關係,但似乎影響力沒那麼大。過去被視為叛逆的情緒特質,原來是青少年正經歷一段特別的發展階段,幫助他們從兒童期過渡進入成人期。
大腦的重整與特性
真正造成青少年翻天覆地改變的,就如《腦筋急轉彎2》的劇情,是大腦內部經歷重組的過程!一方面與情緒反應較相關的「邊緣系統」反應激烈,另一方面主導理性思考的「前額葉」則尚在緩慢發展的階段。這兩部分腦區發展速度的不同步,形成了青少年階段的各種特色。
首先,邊緣系統中的獎勵迴路,會受到多巴胺分泌的影響,激起人的慾望、使人專注、驅使人去追求一件事。而在青少年階段多巴胺大量分泌,使獎勵迴路反應激烈,增強青少年目標導向的動力。
另外,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,與憤怒、焦慮、恐懼等負面情緒有關,作用像是警報器。當人遇到緊張、危險的情況時,杏仁核會令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(壓力荷爾蒙),幫助人對危險做出反應。但青少年階段的杏仁核仍不成熟且過度活躍,導致常見的情緒暴走,或是對權威的反抗。
其次,位於大腦前端的前額葉,是大腦最後發展卻又最重要的腦區,其功能包括評估不同因素(包括後果、個人信念價值)後的判斷與決策、對他人情緒的解讀與同理心、自我情緒控制與調節等,像是一個人整體的人格表現。
目前對大腦的研究發現,前額葉在10~12歲開始進入發展的關鍵期,平均到25歲才完全成熟。青少年的前額葉還在發展中,並且會經歷超過十年的時間來塑造、修剪,代表的是充滿可塑性、創造力,以及學習能力。
前額葉與邊緣系統發展不同步的結果,就讓青少年看起來非常「青少年」。特別是情緒控制上,理性介入的成分較少,很難控制自己的情緒,也容易出現讓大人感到驚艷或驚嚇的行為。大致上可以從兩方面來看:
1.追求刺激、正向回饋
青少年會不會去做一件事,經常是以能不能得到立即的獎賞為考量。因為分泌旺盛的多巴胺,讓青少年傾向追求獎賞,只要能帶來立即的快樂與滿足,他們絕對馬上行動。再加上前額葉仍在發展中,與邊緣系統的連結還未成熟,所以對於追求獎賞的衝動不易控制,完整評估風險的能力也還不足。因此,當我們驚訝/憤怒於孩子為何要從事高風險的行為,要知道這並非代表他們很勇敢,反而是他們無法評估風險,又愛追求刺激及被肯定。
2.容易暴衝、意氣用事
青少年階段,負責思考、衝動控制的前額葉發展不如成人,但負責回應壓力的杏仁核反應卻高於兒童。正常情況下,杏仁核控制腎上腺素的分泌,能幫助孩子面對壓力時更專注、提升表現。但是過多的壓力會造成壓力荷爾蒙(皮質醇)快速上升,使得額葉皮質的判斷力無法發揮,綁架大腦的理性反應能力。《情商》的作者丹尼爾‧高曼稱此為「杏仁核劫持」:雖然慌張失措,卻不知道該怎麼辦,不但會影響學習、干擾記憶、造成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是當場嚇傻,結果經常讓青少年基於不完整的判斷帶出錯誤的行動。
整體而言,青少年是從兒童過渡到成人的重要階段,是建立自己的核心信念、發展自我認同的過程。他們的大腦也正處於學習力與創造力的巔峰,許多藝術家、科學家,都是約莫20歲左右就開始展露頭角。最近兩屆的奧運滑板項目,就不乏十多歲的青少年奪牌,完全展現出追求刺激、勇於面對挑戰的特質,也是人類文明繼續向前推進的動力。
影響情緒的外在因素
除了大腦發展的階段特性,導致青少年的注意力、自制力、執行力,以及情緒的控制都有待發展;而在實際生活中,青少年階段又是充滿壓力與挑戰的階段,許多外在的因素,也會使得青少年出現情緒問題的頻率更高、強度更大。
1.經營同儕關係的心力
青少年階段非常在意同儕對自己的評價,許多研究指出,和朋友在一起,青少年可能會有更多利他的行為,但也可能增加冒險行為的機率。也就是說,「與同儕共處」的情況會讓青少年多付出心力去監控他人對自己的表現。過多、大量的同儕互動,壓縮真正可以留白、冷靜、自我覺察的時間。如果週間白天上學,下課後再去補習或學才藝,晚上也不斷透過網路與朋友互動,週末還跟朋友外出,生活看似很充實有趣,卻讓大腦沒有完全放鬆的機會,因為一方面要持續監控同儕對自己的評價,另一方面也更容易陷入同儕互動的人際小劇場。
2.國高中階段的升學壓力
近年來的教育改革、少子化等大環境因素,使得國中、高中階段的師生,都陷入比過去更嚴重的升學壓力。無論是青少年的自我要求、同儕競爭,或是老師、家長隨口不經意的一句話、孩子所處的班級氣氛、學校整體的校風、補習班擁擠的窒息感,都可能讓學生的壓力不斷堆疊,若缺乏健康且有效的紓壓管道,很容易就會累積大量的負面情緒。
3.忙碌生活壓縮睡眠時間
無論是課業、社團,或個人的興趣嗜好,每一件事情都得要花時間。加上青少年階段的生理時鐘受褪黑激素延後分泌的影響,容易讓他們變得晚睡,但是隔天又需要早起去上學。所有的因素加總起來,許多青少年處於長期睡眠不足的狀態。研究證實,睡眠不足不但會讓青少年煩惱的青春痘變嚴重,也會對他們的情緒穩定性、白天的精神與專注力、長期記憶力等帶來負面的影響。
4.大量使用數位科技
數位科技整體使人類生活更為便利,但同時也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。無論是遊戲、社群媒體、影片或短影音,甚至網路色情,都非常容易讓人上癮。社群媒體大幅提升輿論及同儕的影響力,也對兒少身心健康帶來多重危害。許多研究指出,大量使用網路甚至沉迷、上癮,不但會影響作息、加重睡眠不足的情形,也會對前額葉造成實質傷害,損害大腦認知功能,並降低情緒控制能力,最終讓一個人無法過正常生活。小小一台可上網的智慧手機,就能造成許多對青少年長遠、全面性的身心靈傷害。
給大人的建議
青少年要面對這些內在生理的改變以及外在環境的挑戰,我們期待每一位都能平安順利度過,因此,不論是父母、老師或輔導,該如何預備自己來陪伴身邊情緒起伏不定的青少年?又該如何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情緒?
1.建立對青春期發展特色的正確認知
理解有助於同理,也有助於帶出更有效的因應策略。比起廿、卅年前,科技的進步大大開啟了腦神經科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,讓我們得以一窺上帝創造(青少年)大腦的奇妙。心理學、社會學、教育學等相關研究,也幫助我們從更多層面來了解青少年的發展特色。千萬要提醒自己,青春期孩子出現的情緒起伏是正常現象,需要的是成人的理解與引導,甚至以滾動式修正的精神,來面對孩子每天預料之外的情緒起伏。
此外,雖然我們這些大人也曾經當過青少年,但不可否認的是,現今的大環境、社會風氣,跟我們自己當年在青少年時期的情況,已不可同日而語。包括新課綱內容、多元的升學制度、數位科技發展等近年各種的社會變遷,對當今青少年身心靈帶來的衝擊,也需要我們花時間心力持續關注。基於對青少年更整全的認識,我們要更多提醒自己用不同的觀點來看待此刻的他們,也調整自己用更合宜的方式與孩子互動。
2.經營溫暖、安全的家庭氣氛
研究顯示,孩子能否接受父母的價值觀、能否承襲父母的信仰,家庭氣氛是最佳預測指標。有好的家庭氣氛,才容易有好的親子關係。而父母的婚姻關係、同心參與教養的品質,則是經營家庭氣氛的關鍵。
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,溫暖的家庭氣氛當然也不是。如果希望在關鍵的青少年階段,家庭能夠成為孩子在面對各種內外在壓力、挫折時的避風港,父母要努力經營親密且穩定的婚姻關係,同時也要刻意打造一個讓全家人回來都可以休息、放鬆、互動、談心的環境,為青少年在此充滿挑戰的成長階段中,提供一種無可取代的安全感,以及對人生的意義感。
同時,每個孩子的成長軌跡都不同,進入青春期後起伏的程度也不同,若平常在親子間就能維持正向的互動和基本的信任,就能在有張力、衝突的情況或階段中,仍有重建關係的基礎與把握。
3.學習辨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、同理對方的情緒
華人傳統文化、升學主義,以及個人的原生家庭經驗,往往會影響我們對情緒的辨識、表達,以及因應的意願和能力。然而,多項研究指出,人際關係(包括愛情、友情、親情)的親密感,是建基於關係中的雙方皆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情緒,也能同理、接住對方的情緒。
因此,為了陪伴、幫助青少年孩子,建議成熟的大人自己先努力,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覺察自己各種不同的情緒,並正面表達,學習掌控而非壓抑、否認,除了有助於自己身心健康以及人際、夫妻間情感的連結,也有助於對孩子表達同理,並幫助孩子覺察與表達。
青少年容易受情緒主導,但我們則應該是能夠控制衝動的成年人(希望如此)。在實際互動時,建議可以提醒自己深呼吸、從一數到十,刻意保持冷靜。當孩子出現讓你惱怒的情況時,努力提醒自己要冷靜,避免「以牙還牙、以眼還眼」。更何況,兒童和青少年的情緒常常是來得快、去得也快,反倒是我們大人久久無法釋懷。
另外,鼓勵孩子找出一些簡單可行的方法,幫助自己冷靜下來、梳理情緒,例如散步、飲食、洗澡等。冷靜過後,可以約時間好好重新對話,彼此分享與聆聽,或鼓勵孩子用紙筆記錄下自己的心情和想法,再和我們分享。這些方法除了可以促進彼此了解,建立情感連結之外,也可以幫助孩子發展前額葉的功能。
4.預留足夠的親子共處時間
「時間」是這個世代最稀有的資源。不論是孩子或大人,日常的上班上課、補習才藝、同儕互動、教會聚會、休閒娛樂、睡眠……等,都在拼命瓜分我們有限的時間,導致擠壓甚至犧牲掉重要卻不緊急的家庭時光。許多人以為對配偶或孩子,只需要偶爾抽空安排優質時間(quality time)即可,但事實上,除非先有大量時間(quantity time)共處,否則很難出現優質時間。
台灣學生每天的上課時數已經很長,額外的補習和才藝都會累積身心壓力,也嚴重壓縮與家人相處及睡眠時間。另一方面,父母自己的時間安排也很關鍵,過度忙碌的生活節奏,除了損害個人身心靈健康之外,也忽略了經營家庭的重責大任。建議父母能從每天、每週作息安排的角度,經常停下來檢視自己、孩子,以及家庭生活是否平衡。
特別提醒各位父母要有時間感,能意識到青春期孩子轉眼就會長大離家,要更加愛惜光陰,把握每日、每週共處的機會,刻意建立一些全家人的習慣和生活節奏,確保親子之間有足夠的時間輕鬆互動、分享感受、彼此關心,享受家庭關係的美好。
5.建立家庭、學校、教會之間的夥伴關係
要養育處於情緒波動階段的青少年子女,父母非常需要外援。非洲諺語「全村共養」(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)的概念,很適合作為提醒。從時間規劃來看,孩子是否只在不同的「外包單位」(學校、教會、補習班、才藝班……)之間轉場?或者父母能找到一群共同關心、塑造孩子的好夥伴?
學校老師在白天長時間與孩子相處,能夠提供許多第一手對孩子的觀察;教會青少年的牧者或輔導,則從信仰的角度協助父母牧養孩子。意思是說,主要的責任在父母手中,父母要主動建立夥伴關係,為孩子的成長負責。教會的主要責任,則是裝備父母按照神的心意來教養兒女,並在生活中帶領下一代跟隨基督。
若是發現孩子有人際、情緒的困難,建議父母主動與學校老師、教會輔導聯繫,從多方面了解孩子的現況。如果孩子有長時間的憂鬱沮喪、經常過度暴躁,必要時應考慮精神科或心理諮商的協助,除了讓專業人士幫助孩子,也讓專業的意見幫助這群夥伴聚焦,減低孩子面對多頭馬車的焦慮。
結論
青春期的改變,不會像《腦筋急轉彎2》所演的在一夜之間發生,而是逐漸進入一個起伏多變的階段。面對青少年子女漫長的青春期,對照顧者來說,擔心、煎熬的日子似乎永無止境。但同時這起伏多變的青春期,也為大腦帶來更多的可塑性,給予孩子們更大的空間來自我探索、建立自信。
如何善用青少年發展階段的特性,保有孩子的學習力與創造力,就取決於父母、老師、輔導所共同提供的成長環境。期盼在諸多挑戰中,我們能夠致力提供下一代適切的保護及引導,讓每個孩子的智慧與身量,以及與神、與人的關係,都不斷地增長。
Commentair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