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搜尋

早戀又晚婚的世代,父母該怎麼教?

已更新:2024年7月4日

年輕世代的愛情觀改變了!不只更多年輕人選擇同居、晚婚,受大環境的影響,連國小的孩子也交起男女朋友!對於孩子可能的「早戀」,父母該怎麼辦?

有人建議,既然碰上了,就試著表達理解、學習接納,跟孩子聊聊想法,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責任。也有人建議,因為社會風氣開放,與其擔心,不如盡早教孩子安全性行為,總比事後襖腦、危機處理來得好。

以終為始的建議

上述的兩種做法本身都沒有錯,但是身為情感、婚姻的教育者,我們更會鼓勵父母,引導孩子認識朝向健康婚姻關係發展的感情生活軌跡,並且以此為目標,學習在不同階段做出合宜的選擇。

孩子會開始對異性開始感興趣,始於青春期腦下垂體的分泌,促使第二性徵發育,也更多被性及異性所吸引。這一切都是生理上為生育、心理上為建立關係而預備,某程度上是指向長期穩定的親密關係。

婚姻,就是最緊密的一種人際關係。最美的婚姻,不是沒有經歷過風暴,反而是基於對彼此的相知相惜,願意一起走過人生幾十年的高低起伏。學者研究那些結婚幾十年,卻仍然享受婚姻的夫妻,究竟有哪些特質?結果是彼此間深厚的友誼,以及看重對婚姻及配偶的承諾,再加上處理問題必備的溝通技巧。

友誼是親密關係的基石

「不是激情嗎?怎麼是友情、承諾,以及溝通技巧呢?」因為激情一定會過去,而且保證會遇上挑戰。

若是拿愛情和友情相比,愛情可以是盲目、瞬間發生的,但友情往往需要時間的過濾,在許多的互動,甚至經歷衝突、誤解、和好之後,發現原來彼此可以成為好朋友。

與其隨興愛上一個人,然後再來苦惱怎麼話不投機、做不成朋友,不如讓友誼走在前面,讓友情成為愛情發展的基礎。

近年各類的網路平台成為交友、擇偶的新興管道。但這樣的擇偶過程,比起傳統從群體中的友誼開始,進到價值觀的交換,更強調外表甚至性的吸引力,只怕要為長期關係埋下更多不穩定因素。

時間點的考量

台灣目前的男女初婚年齡,已經延後至32及30歲,這基本上是反映出年輕世代對婚姻的徬徨:在高離婚率的氛圍中成長,缺少婚姻幸福的榜樣,對於從感情到婚姻的軌跡也缺少藍圖及實際的引導。但是,如果在一個健康的環境中,有婚姻的榜樣,也有教導及支持,理想上有可能讓初婚年齡提前。

如果能夠有近距離互動,戀愛最少談個一、兩年還是必要的。走過熱戀期後,才有機會在敞開、緊密的日常互動中,評估兩人的關係是否健康?有沒有潛力朝幸福的婚姻邁進?

另一方面,幾乎所有出了社會的人都會發現,其實大專是最適合擇偶的階段。彼此沒有利益衝突,同質性高,最容易全面認識一個人。如果身邊有好的資源,其實好好預備,就可以認真往結婚努力。

中學階段,距離婚姻確實太遙遠,即使對方接受了告白,然後呢?其實沒有然後!反而這一位很可能在未來匹配的對象,現在卻因為過早、不成熟的互動,破壞了單純的友誼,降低未來進入真正親密關係的可能性。

要排除干擾判斷的因素

有這麼容易嗎?當然未必,婚姻生活本身就充滿挑戰,需要不斷的學習。當代常見同居的選擇,有人為了便利,有人想要試婚,但研究中所呈現同居對長期親密關係的影響,卻是弊多於利,容易讓情侶困在不健康的關係中無法脫身。

婚前的性也是,雖然婚前性行為更普遍被接受,卻少有人留意性所帶來的大腦反應,其實會讓人對關係誤判。性行為引發大腦中催產素、多巴胺等激素的大量分泌,直接讓人以為身旁這位就是命中註定的那一位,這樣的甜蜜,容易讓人跳過從友誼、價值觀層面的評估。但激情總是會過去,接下來呢?

所以,應該怎麼教?

既然友誼是婚姻的關鍵因素,中學時期談戀愛也很難有結果,那這個階段就努力經營友誼,讓吸引力幫助他們學習在群體生活中全面認識彼此。

做朋友的關鍵,就是情緒、情感的連結,能夠表達、傾聽,而且是願意表達內心的想法和感受,也能夠真正聽懂別人。這些最基本人際間的互動,始於父母與孩子在家庭中的經驗。安全型的依附是其中一個關鍵,穩定的夫妻關係更是溫暖家庭氣氛的基礎,夫妻的互動也會成為孩子感情生活的參照標準。

如果有機會,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朝向長期穩定親密關係的軌跡,鼓勵他們珍惜每一位朋友,包括同性與異性,隨著年齡漸長,他們會發展出更清晰的人生價值觀,屆時,再讓友誼與價值觀,作為擇偶的關鍵基礎。

後話

最後一提,婚姻觀涉及個人的信仰、信念,專業背景或經驗。上述討論主要是基於當代親密關係研究,以建立長期穩定親密關係為目標的整理,如果你也認同這樣的目標,那孩子真正需要的情感及婚姻教育,其實從我們做父母的開始。

 
 
 

Comments


中華基督教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

台內團字第1110014957號

SINCE 2022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