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子化之四:變遷中的婚姻與家庭
- 主意婚姻家庭事工發展協會 God's Idea
- 2024年4月25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在一連串針對少子化的討論中,文化傳統與婚姻觀的改變,是另一個被提及的議題,在在影響到年輕人結婚、生育的意願。以亞洲國家地區而言,儒家文化傳統就是個被提出檢視的議題。

2022年台日韓的統計,韓國擁有全球最低0.78的總生育率,台灣為0.87,日本為1.26,最接近歐美幾個國家,但仍有不小差距。韓國的低生育率,甚至使韓國成為全球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,預計將與台灣攜手,兩年後邁入超高齡社會。
香港葉兆輝教授的觀察是,雖然目前年輕人晚婚,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,一旦進入婚姻,通常不久就會有小孩。確實,台灣的研究顯示,目前適婚年齡單身者中,真正持不婚主義的並不多,多數人表示,其實是尚未遇到讓自己覺得可以進入婚姻的對象。而近年的結婚對數,與隔年的新生兒人數呈現高相關,也印證葉教授的觀察。
儒家傳統不僅影響著家庭中女性的角色,也影響整體職場文化。
職場文化為每個人都帶來壓力,但過去在各方面,對女性確實較為不利。但隨著整體環境的改變,女性在職場與專業領域有更多發揮的空間。近年性別平等意識的抬頭,透過教育的環境逐漸改變性別文化,相關法令的制定也提供基本的保護。
另一方面,傳統對婚姻家庭的規範逐漸鬆動,過去看重進入婚姻的制度本身,但如今更重視婚姻關係的品質;過去看重個人在大家庭,甚至宗族中的角色扮演,如今則強調個人在關係中的滿意度。
然而,女性身為妻子、媳婦、母親的角色,那股沉重、說不出的壓力,至今仍是未散去的烏雲。對傳統家庭角色的抗拒,以及對個人滿意度的追求,造成年輕世代對於擇偶變得更謹慎,要找到合適的對象,難度也變得更高。
當公領域中的性別不平等逐漸被打破之際,存在於家庭這私領域中的不平等,相對改變得緩慢,甚至顯得牢不可破。對女性來說,留在職場追求滿足與成就,遠比進入婚姻關係的風險要來得低。
年輕世代看著整體婚姻家庭的趨勢,傳統規範式微後缺乏可靠的藍圖,期待長期美滿幸福的婚姻關係但又看不到榜樣。既然婚姻充滿未知,認真為個人著想就是難以避免的趨勢,同居試婚、晚婚,就成為多數人理智的決定。
從集體主義觀點逐漸向個人主義靠攏,確實對成家、生育是個挑戰。看重個人的主觀感受,勢必犧牲婚姻的穩定性,甚至一開始就拒絕進入婚姻。
天下雜誌一篇專文就指出,即使是對家庭友善的北歐,同樣面對生育率下降的挑戰。因為對年輕世代來說,養育兒女需要付出,並不符合個人對未來生活的規劃。
要減緩少子化的衝擊,撒錢無法解決,移民政策難度很高,而整體社會風氣及個人的婚姻觀,更不在政府的掌握之下。是不是還有別的出路,或是有效的因應策略,就有賴執政者將眼光放遠來思考政策。
另一方面,則是教會的回應,尤其是性別角色、婚姻觀的呈現以及見證。每個世代都面對不同的燙手山芋,都是教會見證上帝的機會,也促使我們更多信仰反思,明辨上帝的心意,並向這個世代傳講另一個世界的故事。
댓글